网站首页 艺术资讯 艺术大师 名家推荐 书画联盟 网上展厅 拍卖收藏 书画鉴定 书画评论 省市巡礼 联系我们

站内公告

更多>>  

关于我们

  
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资讯   

2013中国美术发展报告

发布: 浏览:999 时间:2014/5/29 20:23:38 << 返回
2013中国美术发展报告 2013年,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新一届党和政府领导人换届履新之年,中国开始迈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同志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努力用艺术的方式讴歌中国梦,深化中国梦的审美表达,彰显中国梦的视觉形象成为中国美术家义不容辞的任务。为此,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和规范现代文化市场,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等有关文化艺术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方针政策指导下,全国广大美术家和美术工作者团结奋进、协同创新,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推动美术创作与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2013年的中国美术事业在创作、研究、展览、管理、教育、传播、公共文化服务以及美术市场和产业诸多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并呈现出新趋势和新挑战。 一、发展概况 2013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文化艺术的发展,随着党和政府的一系列重要会议的召开,在文化发展和美术工作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发展规划。特别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美术事业的当代发展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积极人生追求、高尚思想境界和健康生活情趣,提升美术产品的思想品格和艺术品位,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意见》从树立文化价值和文化理想的高度为中国美术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3年11月,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来自全国的包括自由职业美术家在内的各族美术家代表和特邀代表500多名,通过了《塑造人民形象,描绘美丽中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修改了《中国美术家协会章程》,选举了新一届中国美协领导机构。刘奇葆同志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心中有大爱才能出扛鼎之作,手中有巧笔才能绘五彩画卷。广大美术工作者要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美术创作的重要主题,用优美的作品把人们寻梦的理想、追梦的奋斗展现出来,用艺术的正能量见证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要积极弘扬社会主流价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美术创作之中,坚持高水准的艺术追求,积极反映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创造,深情掬取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文之美,不断提升作品的品味和境界。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赋予美术创作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让中华文化基因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文化部召开“全国美术工作会议”,在总结中国美术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政府管理部门的角度对美术创作、研究、管理等方面做出重要部署和指导。中国美术家协会强化工作导向,持续发挥重要的学术引领,紧密围绕多出精品、人才的工作重心,提升美术工作者的各方面素养,提升美术创作的水平和创作活力,拓展服务美术界和美术家的渠道,积极地履行服务、联络和协调职能,充分发挥了引导、组织和维权等重要 作用。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社会各界对美术事业的支持下,2013年度中国美术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稳步推进、务实发展的态势。同2012年相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突出的呈现:中国画创作的当代性探索受到普遍关注;青年艺术家创作受到“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影响;城市化进程中的公共艺术进一步崛起;聚焦中国美术现代性研究与展览引发热议;油画本土化与文化多样性实践并行深入;美术学科调整与美术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等等。2013年中国美术发展现象也可以用一些关键词组来概括,包括美术“走出去”、“美术惠民”、“美术馆热”、“青年艺术”、美术的“遗产保存”、“市场调整”、美术传播的“网络化”、“艺术资助”等等。这些关键词集中反映出2013年中国美术创作、思潮、展览、研究、市场和交流等诸方面的主要趋势和突出问题。 2013年全国主流美术创作显示出不断延续和增长的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自信,以中国文化的底蕴和力度为支撑的中国美术主体精神意识不断增强,树立中国文化、中国艺术自主性的目标日臻清晰,对建构中国美术现代性与当代性的探索,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主流美术创作牢牢把握住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切实尊重艺术规律,坚持学术标准,提倡社会责任与创作自由相统一,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统一,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世界美术发展的有益成果相统一的创作理念,以深入生活为创作源头,以真诚感动为动力,以高超的创作技巧为依托,以满足人民需要为目的,精心组织开展了有声势、有影响、有特色的主题美术活动,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美协等国家美术机构持续倡导美术家以“写生”的方式深入生活,深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广大人民生活之中,组织各类写生活动和展览,如“在时代的‘现场’—全国写生美术作品展”汇集了新中国美术家的写生经典作品,以及近年来中国美协组织美术家们赴各地写生的优秀成果,彰显绘画重回“绘画性”之本体。全国各种美术创作活动繁荣活跃,各种样式、风格、类型的美术创作活动层出不穷,积极推进美术创作的学术进步和学术更新。广大美术家坚持在传统基础上创新,以坚持反映现实生活、坚持为大众喜闻乐见为原则,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描绘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反映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过程中,国力增强给人民带来的福祉,表现了物质的富裕所带来的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景象,以及在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中的新题材、新人物、新情感和新的精神风貌,展现了人民大众作为艺术创作中历史主体和文化主体的突出形象。 中国美术的主流价值体系,在历史的形成与积淀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新中国美术的价值体系是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引下而建立起来的造型艺术价值体系,社会主体—劳动人民作为美术的表现对象和美术的受众群体得到高度重视,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主流艺术观念的变化始终都与如何表现人民大众、怎样保障让人民大众获得审美权利密切相关,始终强调“表现什么”与“为谁表现”的核心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利益诉求更加多元,对美术作品形态的多样化需求也不断增加的背景下,2013年的美术创作活动,继续保持着形态多样化与观念多元化的发展,大力提倡和发展立足中国文化立场,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积极担当的社会责任的美术创作,通过历史积淀深厚、群众基础广泛并服务广大群众的主流美术充分发挥表现主流价值取向的社会影响力和表率作用。 2013年,全国美术展览活动持续活跃,除了文化部、中国美协和各级文化和美术主管部门等官方美术机构组织的活动外,2013年的美术活动呈现出主办单位更为多元、展览组织方式更为丰富的状态。到12月底为止,全国较大规模的美术展览近3700个,除了全国性美术综合展览、全国性单项画种展览外,其他大型制度性展览,以及各级美术馆主办的大型回顾展,馆藏展也引人注目。各重要美术机构持续举办有关近现代中国美术历史研究展览,这些展览着眼于体现美术发展中的历史事件、重要机构、重要成果、美术发展的地域性特征和著名艺术家的成就,展览方式更加注重文献梳理,结合作品与文献研究,对20世纪中国美术体制、创作机制的研究更为全面,展览与研究日渐密切结合的趋势,成为2013年美术展览活动的主要趋势和突出特点。此外,老中青三代美术家的众多高质量、高水平的回顾展和学术展,如王琦、黄永玉、侯一民、周韶华、韩书力、杨力舟、王迎春、袁运甫、钟涵、曹春生、蒋彩萍、徐希、刘国辉、晁楣、石虎、许钦松、陈佩秋、孔仲起、乔十光、苏高礼、龚建新、谢志高、卢辅圣、李翔、马书林、张江舟、忻东旺等美术家的回顾展和学术展等,成为这一年度展览的亮点。 美术理论建设则由问题意识出发,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拓展、理清诸多理论思路,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重视中国问题,逐渐认识到西方现代主义的理论框架与话语对中国艺术的成见和片面性,把中国艺术放在世界艺术的大格局中去考量,即讨论中国艺术的独特性。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美术呈现出了独特文化价值;同时又讨论这种作为多元文化存在的中国美术主体性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话语权力与地位。二是重视中国话语,以中国美术核心价值观为诉求的中国美术理论和话语体系建设,表现有五个方面的问题,即文化立场、价值取向、公共价值、价值结构和价值表述;美术理论建设已经开始与时俱进的战略调整,努力构建与中国文化话语权日益增进之趋势相适应的状态和格局,构建有利于找准中国美术发展方位的全球眼光和宽阔的世界美术架构,构建有利于创造民族文化新辉煌、增强中国文化国际竞争力的独立学术立场和自主价值判断。三是深入研究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的道路,厘清当代艺术发展与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内在关联,力图解决中国美术独特的“现代性”问题,从而走出作为西方话语的“现代性”的苑囿,致力于中国美术当代实践的研究和中国当代美术理论的建构;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之路的研究,除了像潘公凯等学者做出宏观理论结构的构建外,还有许多学者通过个案研究,来讨论20世纪中国艺术家的现代探索,并以研讨会、论文发表、专著出版、展览来呈现研究成果。四是重视美术理论建设与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的关系。美术理论与美术实践的关系本不是问题,自20世纪中期开始,我们的美术理论建设长期为美术实践创作和文化建设实践服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理论建设的深入,美术理论自身的独立学术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重视理论自身建设同时,还需思考如何加强美术理论与改革开放时期的美术创作实践相结合,持续发挥美术理论的引领与指导作用。2013年以来,伴随着中国问题和中国话语的建构,美术理论工作者高度重视理论建设与创作实践的关系,其表现在关注和研究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积极担当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主流美术,并把它提高到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集结本土文化资源和国家社会力量,在文化形态结构高端和文化功能链、文化产业链上游,培养真正代表民族精神和利益的文化领军人物,打造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美术品牌;进军数字化艺术高地,给予数字化艺术的原创构建以价值取向的预设,大力倡导以“人际和谐”和“中国生活方式”为价值目标的设计艺术,加强市场研究,关注构建切合国家和民族利益要求的艺术引导、评价和激励机制,抵御“国际资本”对中国文化资本的瓦解。 2013年高等美术教育进入转折和调整期,随着“艺术”升级为门类,全国各美术高校学科调整和专业建设进入新阶段,完善一、二级学科门类,深化专业建设成为美术高校的重点工作。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分别迎来95周年和85周年校庆,积极加速建设,跻身世界顶级美术学院;全国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国家培训计划进入第三个年头。 公共美术服务成为关注焦点。“中国版画进万家”作为一个文艺惠民的重要品牌,通过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创新公共美术服务手段,让更多普通大众接触和欣赏到版画艺术,通过版画艺术的传播提高整个社会的审美水平。全国重要的国有美术馆坚持文化惠民,加强自主策划,打造品牌展览,创新公共美术教育,拓展服务内容与形式,营造美术馆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国有美术馆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民营美术馆进入全面发展和调整阶段,民营美术馆的发展不仅刺激了艺术品市场的活跃,也促进不同地域艺术家的交流,在满足民众艺术需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3年,美术对外交流活动丰富多样,精彩纷呈,显示出中国美术与时俱进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中国美术的世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2013年,中国美协及全国各美术机构坚持面向世界,增强话语权,树立当代中国美术的国际形象。在大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充实自己的同时,主动出击,将优秀的美术作品展现给世界,着力树立中国美术在国际上的整体形象。与此同时,加大从国家整体文化战略的角度去思考中国美术“走出去”的效果和力度,整合对外美术交流力量势在必行。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公共艺术的迅速崛起成为热点。2013年公共艺术活动从吸取国际先进经验,到发挥本土的优势资源,走上了创建国内城市建设和公共艺术结合的新型模式。 “艺术资助”成为2013年末引人注目的话题,“国家艺术基金”的成立,表明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出现新的转变。众多公募和非公募美术基金空前活跃,使得艺术资助成为中国美术未来发展的重要助力。 2013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向外资敞开了大门。全国的艺术品市场相比2012年有所回升,但仍处于调整期。在经历艺术品“暴利时代”之后,艺术品市场正在开始回转为良性发展阶段。 二、思潮与新作 1.中国画创作的当代性探索 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多元格局中,中国画一直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中国画的当代性探索呈现强劲势头,艺术视野的国际化扩展了中国画的视觉经验和创作手法,这一方面促进外来的语言元素和传统笔墨的相互融合,另一方面也促使对中国画的艺术根源的“正本清源”和“借古开今”的思考和研究,这两个方面从理论到实践等诸多方面都有所进展。2013年工笔画和水墨画的实践在审美品质、笔墨形态、图像构成上都更为多样化,工笔画创作则在表述其文化身份和文化立场的同时,力图成为主动参与创造历史的当代文化载体,成为中国文化自觉建构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水墨表现的视觉可能性成为“新水墨”主要探索的课题,它的创作实践成为许多艺术机构延续性探讨的话题之一,在理解和认识传统的精粹之上,不断提炼“水墨”的物质和精神潜能,产生出新的探索成果。 “工•在当代—2013第九届中国工笔画大展”举办,作品中增加了综合材料、绘画装置等多种媒材,突破了传统工笔画的概念和范畴,展示出当代中国工笔画多元的发展路径和艺术家丰富的探索实践。其它展览还有“2013•四季水墨—当代优秀艺术家中国画提名展”、“南北宗—回望董其昌”、“中国山水画学术研究邀请展” 、“大美天山—新疆中国画全国行”、“笔墨传承—张立辰教学四十年教学文献暨师生作品展”等,以及以“当代新水墨”、“当代水墨”为题目的系列展览。 2013年“新水墨”在国际艺术品市场的专门版块中进行试探性营销。与此同时,欧美主要的美术馆或画廊包括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内,相继推出多场以当代水墨为主题的展览。中西美术机构和策展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对于中国画的认识差异很大。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伊始,中国当代水墨运动就引发了欧美学者和藏家的关注,虽然多数西方人没有真正理解或介入中国水墨,但由西方艺术品拍卖公司和博物馆掀起的“中国当代水墨热”,反映出“东学西渐”学术趋势的复杂性。一方面是西方对“新水墨”的误读,长期以来,西方对中国的水墨实践有着一种想象性的存在,而这种“误读”在中西艺术实践和交流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种“有意的误读”,即既非西方人历史视野的中国水墨,也非中国学者所倡导的学术概念,本质上已经成为对当代艺术的国际话语权的争夺。 2.城市化进程中的公共艺术崛起 2013年,围绕着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政策背景下,中国快速都市化进程和东西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的语境中,当代城市公共艺术悄然崛起。公共艺术的参与性特征,是公共艺术家不断探讨和追寻的方向,公共艺术提升城市品质,体现城市的个性,更要彰显公共艺术对于城市的人文关怀,表达城市历史文化价值。 2013年,多个公共艺术展览和活动在国内外展示和举办。当代公共艺术家运用不同的媒介与语言,将本土文化传统的情怀以及当代生活的经验转换为个性化的视觉呈现,营构中国当代文化特质的公共艺术作品。同时探索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公共机制中,公共艺术怎样扮演自己的角色。 2013年,在德国卡塞尔举办的“大道之行: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展”延续、扩大到福建漳州,把德国卡塞尔与中国漳州联系起来,形成新型公共艺术的城市景观。同时还举行了“新美学的崛起: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建设研讨会”。上海举行的“首届国际公共艺术奖颁奖仪式”和公共艺术论坛,也积极参与到全球公共艺术的话语体系建设中来。 3.中国美术“现代性”的研究展览与 “全球化”的策展策略 近十多年来,中国美术界对于中国美术“现代性”的研究成为热点,主要因为中国当代艺术随着市场的迅速发展进入全球当代艺术的视野,通过中国美术“现代性”的讨论,力图证明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文化语境中的合法性。20世纪以来的中国美术史已经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国家成立了专门研究机构,重要美术机构加大了对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史的重新梳理和整体性研究,而这些研究大多以“现代性”为基本前提。 在强调中国美术自身独特的“现代性”同时,20世纪中国美术的现代性与今天的当代艺术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当代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美术现代性的探索。事实上,从历史的维度来看,西方的现代性与当代性之间似乎有着某种必然的逻辑关系,其中包括了反抗与被反抗的关系,霸权与反霸权的关系,当代性从某种程度上源于现代性的语境。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性是一种西方语言,近30年来世界的变化,使得各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越来越超越西方语境的逻辑系统,而呈现了多种可能性,多元的选择恰好是当代艺术的重要特征,如果我们仍然按照现代性与当代性的历史逻辑系统,就永远无法超越现代性的束缚,永远陷入西方语言逻辑当中,被动地应对西方的文化话语霸权。认清现代性,从而摆脱西方语境的“当代性”的束缚,是未来中国当代艺术探索的方向。 2013年举办的“亚洲美术馆策展人论坛”中,聚焦于中国美术在亚洲和全球的地位与文化认同问题。与此同时,在京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论坛”把中国美术,特别是中国油画的独特性放在全球文化语境中去考量,表明中国油画作为20世纪中国文化现代性的独有现象,在中西文化交融中产生重要作用,是全球文化多样性的典型案例,亚洲的其他国家在各自现代性过程中也呈现出不同的独特性—多样性的群体症候。 中国美术更加深刻地体认20世纪自身的发展逻辑,以历史的眼光勾连片段与个案,策划举办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美术活动。北京画院系列“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持续举办,展出吴镜汀、陆俨少、于非闇、陈之佛、溥心畲等人作品。“中国现代美术之路:与时代同行—中国美术馆建馆50周年藏品大展”、“20世纪中国美术之旅:走向西部—中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中央美院美术馆馆藏国立北平艺专精品陈列展(西画和中国画)”、“潘天寿美术教育文献展”、“吴茀之艺术展”、“纪念张大千先生诞辰115周年精品画展”、“追远溯流—国立北平艺专与民国美术学术研讨会”、“三魂一心—于希宁诞辰一百周年艺术展”、“徐悲鸿国际学术研讨会”、“抱朴自然—秦宣夫艺术展”、“别有人间行路难: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庞薰琹、吴作人、关山月、孙宗慰西南西北写生作品展”、“关山月与20世纪美术—纪念关山月诞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 4.油画的本土实践与文化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的观念认为每一种文化都跟特定的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而不是排列在先进和落后的阶梯上。而中国油画的发展及其独特道路恰恰是与中国的文化背景,20世纪中国艺术走过的道路,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紧密相连。本土化实践是20世纪中国油画根据自身要求而提出的学术命题和学术任务,也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油画持续进行理论思考和艺术实践的对象与目标。油画在中国实质上呈现为一种语言在另一种语境中的生成性和差异性,以及这种语境的主体和固有成分对这种语言所实现的创造性的转换。在新世纪以来更加迅猛信息化和消费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油画同样面临着各种“图像化”、“碎片化”和“潜表化”的危机与焦虑,中国油画被赋予了重建时代和历史感受力,重建绘画表现力量,赓续解释社会历史的文化使命。 2013年,中国油画在主流创作稳健发展和多样化创作获得丰收的同时,更加深入探索研究中国油画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特征,全面审视、探讨和梳理中国油画的文化传承性、历史地域性和风格语言演变等多方面因素,从视觉语言的多元、多层次阐释性的角度提出中国油画的理论定位。如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通过系列的“吾土吾民”油画学术展览,以及2013年举办的“丰裕西南—吾土吾民中国油画邀请展”,对中国油画所蕴含的文化概念“吾土”与“吾民”的实践性讨论,梳理中华千年本土文脉,廓清借鉴西方油画的因果关系和中国社会改造的自我需要,建构中国油画的文化多元传承与当代重述的基础。“国风—中国油画语言研究展”从研究中国油画发展的几个重要的转折点出发,从油画本体语言的嬗变中阐述中国油画百年演进与变迁的历程,强调中国油画本体语言研究的重要性。 这些展览以几代中国油画家的作品,多视角地呈现了中国的历史痕迹、传统文脉和20世纪以来西方对中国的影响,并通过语言风格和图像之间的界线跨越,将文化、地域和历史的多元因素与读者的当代经验并置、互映为中华文化中的当代审美体验。其他重要的油画展览还有,“最绘画•中国新青年油画家邀请展”、“再写生•共写意—艺术凤凰:造型与品格的表现力研究 中国油画名家写生研究展”、“寻源问道—中国油画院课题组学术研究展”、“薪火相传—陈逸飞文献展(1960—1980)”、“夏葆元作品展(1968—1988) ”等。 5.版画展览丰富多彩和雕塑创作自信开放 2013年,版画展览活动多元丰富,全面展现了中国版画创作与社会、学院、地域文化、大众关系等角度的艺术面貌。参与国家众多,投稿数量庞大的“第四届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呈现了版画艺术所具有的真正国际性,入选与获奖的中国版画在观念与技艺上与国际当代艺术的潮流旗鼓相当。本土性经验引人注目“第二十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览”成功举办。“中国百家金陵画展”这个品牌首次延伸到版画领域,举办“时代印记—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版画)”。“我在—2013中国版画艺术工作室联盟作品展”、“最版画—2013古岸版画名家邀请展”、“铁笔如椽—罗映球版画艺术展”、“青年版画邀请展”、“2013版画精品收藏展”、“2013年辽宁版画艺术展”、“承前启后—广东版画邀请展”等,一系列版画展览显示出版画艺术的创作、展示和传播,以及与国际交流的活跃气氛。 2013年,雕塑界和雕塑创作的相对封闭状态逐渐被打破。国家及文化传媒机构越来越开放姿态,容纳雕塑创作的新动向和新探索,不断扩大雕塑艺术的传播手段,使雕塑的审美欣赏走进千家万户。学院的雕塑教学向社会现实的拓展,有效提高了青年雕塑家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培育了青年雕塑家的成长。 “中央电视台雕塑大赛”标志着作为“凝固的造型艺术”的雕塑,已经从城市广场、博物馆、展览馆等空间走向无所不至的网络新媒体。“中国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充分展示策展人对学术方向、作品选择的自主权,生动体现了当下中国雕塑界的现状。学院雕塑教学呈现出更多的介入社会的生动案例,雕塑专业重新找寻与社会结合,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6.美术学科调整与美术教育改革 自2011年,艺术学科独立成为新的第13个学科门类,即艺术学门类。艺术学学科升级为门类后大大推进艺术学学科的发展,特别是对美术专业设置和美术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自主性,同时也带来了对学科特性、学术框架、创作研究的梳理与拓展等新的思考和挑战。 “艺术学门类”独立以后,在学科建设方面,美术院校如何构建有效的评价体系,如何在美术人才培养方面更好地突出艺术专业的特色,以及培养出的美术人才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与就业接轨成为突出问题。美术“学科”与美术“专业”,对艺术学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自身的逻辑也需要加以科学的认识。 从2013年起,普通高校的招生计划和招生工作将按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目录》执行。国家教育部发布《艺术学门类专业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在提高艺术类人才的综合素质。教育部成立有关艺术教学委员会专门讨论艺术学门类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 “国培计划”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其中的基础美术教育,对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美术基础教育改革、提高美术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中央美术学院持续实施“国培计划—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美术)”,这一项目连续4年为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培养基层美术教师六百余名。 三、问题与趋势 1.中国美术“走出去”的问题与思考 中国美术“走出去”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实施的艺术项目也越来越多。中国实验艺术已经在国际上凸显自己的力量。但在如何将更好的中国实验艺术展示到西方的过程中,一系列问题也随之产生。随着“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主展展出,大量中国美术家自费在当地举办平行展以及外围展,暴露出参展中国艺术家的一些突出问题。部分参展艺术家通过进入威尼斯双年展来衡量自我被西方认同的程度,显露浮躁和功利的心态。参展艺术家的力量过于分散,缺乏有效的组织,展览的“无序性”难以有效地体现出国家的整体水平。另外,中国艺术家走出去虽然明显增加,但缺乏持续有效的推广途径和渠道、缺乏有针对性的深入专业研究和缺乏有效的专项资金支持;许多在国外办展览的艺术家或艺术机构,并未得到当地艺术界的理解,甚至也不期望获得所在国观众的认同,而是把海外展览看作是吸引中国藏家进行市场炒作的手段。 在中国美术“走出国门”呈迅猛发展之势的今天,我们到国外举办展览、与西方艺术机制频繁互动并不能说明中国艺术已经进入世界艺术的板块之中。在“全球化”境遇下的今天,中国美术已经有了新的内涵,如今我们一方面要继续探讨传统形态艺术如何有效走出去的途径,也要推出当代各种优秀的创新形式、形态的美术,全面反映中国美术面貌。如何集中当代美术的优势力量,更好地有效地“走出去”应该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有关部门应制定针对性的文化指导政策,整合相关研究力量,增强对当代中国美术“走出去”的战略研究和具体实施方案的评估、调查和建立。拓展展示和推广平台,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尤其是对中国美术“走出去”大型项目的专项支持,政府有关部门主导,由相关文化艺术机构组成专项项目组,整合资源配置,形成有效的赴外团队。 2.“美术馆热”持续升温 当代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催生的 “美术馆热”持续升温,美术馆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各项职能,重视藏品研究梳理,提升美术公共教育和公共服务品质,推动美术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各省市的国有美术馆轮替进行场馆的新建和改扩建。民营美术馆在各类资本的推动下姿态活跃,并成为美术馆界建设的一股新兴力量。同时,专业化的策展人也在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一大批国有美术馆进行新的改造扩建计划,其中,中国美术馆新馆设计招标引起全世界建筑设计界的关注,设计方案的国际竞赛进入最后评标阶段。一些省级馆新建或改造完成,如南京博物院新馆、山东美术馆新馆、安徽省博物馆新馆、重庆美术馆新馆、湖南省工艺美术馆新馆等已经完成改造。 国有美术馆完善各项功能,推进藏品建设,“以藏带展、以展带藏”,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引导当代美术创作研究。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持续进行,30家美术馆和近三千余件作品参加展览,凸显专业化建设的引导。除了中国美术馆的重点展览外,有黑龙江省美术馆“鸿年之季—纪念杜鸿年诞辰八十五周年馆藏美术作品展”、广东省美术馆的“新兴木刻与广东版画—广东美术馆藏版画作品陈列展”、上海“中华艺术宫的典藏精品展”等国家重点美术馆的展览。学院馆以严谨的学术性梳理和专业特色藏品展览独树一帜,如“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校友精品展”、“刻就历史,传承经典—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版画精品展”等。各地名家馆依托馆藏推出展览,如赖少其艺术馆举办的“‘木石艺痕’赖少其版画回顾及文献史料展”等。市级美术馆以其独具特色的展览跻身其中,如常熟美术馆的“图画先行—庞薰琹图案艺术精品展”、桂林美术馆的 “百年太阳—阳太阳艺术精品展”等。 完善美术馆职能,加强研究与发展公共美术教育。随着各类美术馆数目的增加,公共美术教育也成为美术馆自身推广,吸引观众的重要方面。各美术馆配合展览开展了一系列志愿者活动,开展了针对公共教育者的论坛讨论,比如中国美术馆发起主办的2013“志愿者与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年会暨“美术馆志愿者管理”工作坊。 随着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鼓励政策提出,中国的民营美术馆又迎来了一轮新的发展高潮。北京大都美术馆、龙美术馆和昊美术馆等一批民营美术馆于2013年相继设立,上海举办了“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之路”首届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论坛,重点讨论中国民营美术馆的可持续发展等相关问题。在众多民营美术馆中,由靳尚谊先生担任馆长的北京大都美术馆引人注目,这个按照国际规范标准建立的美术馆拥有大量高质量的20世纪中国油画作品收藏,同时,在美术馆的定位也按照国际博物馆的标准,把自己放在很高的基点上,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美各国的美术馆进行频繁的交流互动。此外,北京今日美术馆、南京四言美术馆的两位80后馆长引人注目,而上海外滩美术馆和上海当代美术馆的国际展览则在普通观众当中掀起了艺术热。 美术馆中的策展人建立制度也是2013年来讨论的热点。根据有关数据,在展览策划与组织上,美术馆自主策划的展览占到了展览总数的近50%,展览策划面临大量学术、文化和专业问题,需要有一批策展人能够对美术馆展览策划的方法、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提高美术馆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艺术策划能力已经成为非常迫切的要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第二届双年展邀请了全球六个院校策展专业的毕业生作为联合国策展团队,并由这些院校策展专业的主任组成双年展学术委员,是在美术馆推动策展人制度建设的积极尝试。 3.艺术品市场新趋势 2013年,中国内地艺术市场向外资敞开的同时也向外拓展。佳士得和苏富比两大国际拍卖巨头取得中国营业执照,并相继完成在中国内地的战略布局。两大国际拍卖行分别在上海和北京举行的首场拍卖,取得显著业绩。两家外资拍卖行大举进入,势必给中国艺术品收藏和营销带来了更为国际化的管理和运营模式。内地艺术拍卖行积极开拓香港市场,嘉德、保利在香港已初具规模,业绩大幅上升。 上海自由贸易区举行了首场艺术品拍卖,对中国文化艺术品税收制度改革具有象征性意义,上海的探索势必影响到国内艺术品交易制度,会加速国内艺术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各项法律政策的完善。 中国近现代美术品呈现“收藏热”,西方现代艺术进入中国市场。2013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比去年有所回暖,但仍平稳调整。现当代艺术在拍卖市场上呈火爆态势,催生了“天价”拍品的出现。如在苏富比北京“现当代中国艺术”拍场上赵无极作品《抽象》,在中国嘉德秋拍中靳尚谊作品《塔吉克新娘》等。外资拍卖行将西方当代著名艺术品带入中国拍场,加深内地收藏家对西方当代艺术的认识,为中国市场发展收藏西方艺术品奠定基础。 2013年艺术品市场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艺术电商迅速发展。一是传统拍卖行大规模试水电子商务,2012年底,佳士得与沃霍尔基金会联合进行在线拍卖后,国际大拍卖行相继建立在线艺术品交易系统。国内一线的拍卖行如保利、嘉德、朵云轩等也尝试在线拍卖。二是大众商务平台进军艺术市场。电商巨头亚马逊开通艺术在线销售平台,国内家电巨头苏宁、国美都正式上线艺术品拍卖频道。截至2013年底,中国重要的几家电子商务平台几乎都拥有了自己的艺术销售渠道。大众电商的在线交易平台降低艺术品的购买门槛,让更多的普通用户迅速接触到艺术品。但同时,不成熟的物流和相关法律的缺失也在挑战和考验艺术品销售商。 4.青年艺术与青年艺术项目的繁荣与规范 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同志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表示,“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等重要论述,对青年人的学习和发展寄予厚望。 在青年艺术当中,“80后”是在开放的“全球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中成长的一代。“80后”青年艺术家拥有强大的信息资源,也是各类流行文化的缔造者与追随者。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消费结构改变,多数是独生子女一代“80后”也是“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推崇者,对于“个性”、“自我”的要求更高。这些文化特征深刻反映在“80后”的多元化艺术面貌当中。一方面他们可利用的视觉资源远远超越前辈,另一方面他们接受新事物后能迅速转化到创作上,使得他们的创作更为敏锐、自我和大胆。 由于互联网信息的畅通,全球所关注问题的类似性在青年美术家创作的题材中成为普遍现象。对图像的关注是80后乃至青年艺术家创作特点的集中体现。由于中国社会生活记录方式越来越图片化,记录介质也愈加方便,拍摄图片的纪实性和实效性极大丰富了个体见闻。网络相册、新闻图片、广告招贴、视屏影像等都在以图像的方式构成80后美术家的思维。许多母题甚至是“全球性”和“国际化”的流行和使用。同时,80后关注于大量都市流行文化的母题和语言,他们热衷于身边的新观念和新视听,并迅速将其转化成为创作内容。网络带来了创作媒介与创作方法的变化,“网络主义”和“虚拟现实”、“自我情境”等超越或“重组现实”的观念,成为他们的创作资源的核心。 包括“80后”在内的青年艺术是美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美协和全国各大美术院校、其他美术机构,注重延伸服务臂膀,加大服务覆盖面,积极调研了解青年美术家生存创作现状,通过各种美术活动搭建平台,引导青年美术创作,培养和扶植各民族青年美术家和自由职业美术工作者,使他们更好地展示才华,实现个人价值。中国美协持续举办“西部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创作高研班”,培养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美术创作人才。举办“首届全国中青年油画展”等。赴宋庄举行“自由职业美术家状态调研会”,对自由职业美术家群体深入调研,扩大沟通、联络和服务的渠道和力度。 青年艺术受到艺术市场的普遍关注,因其投资潜力和回报率在当代艺术品市场走高所决定。2012年以来,大约有十个左右有影响的青年艺术家项目同时存在,有艺术院校的展览项目 “CAFA千里之行”、“CAFA 未来展”等,扶持计划类、艺术节和推广计划中青年项目,以及商业性质的展览活动。这些项目面向不同类别的青年群体,如美院应届毕业生、港澳台及亚洲地区青年艺术家、青年批评家等。在这些项目中,商业与学术诉求并存,而且学术界限模糊,价值标准波动,已经成为当今青年艺术项目发展的问题,未来青年艺术项目与艺术市场接触的同时,应确定明晰的学术目标和规划,以求在不断成长中走向成熟。 5.美术遗产亟待保存 进入新世纪以来,老一辈美术家群体相继谢世成为突出现象。2013年,赵无极、苏立文、朱乃正、王伯敏四位重要美术家谢世。赵无极是进入西方现代艺术史,并对西方艺术产生重要影响的重要华裔美术家。朱乃正是新中国培养的著名美术家。英国汉学家苏立文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在西方研究的奠基人。王伯敏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学科研究领域的杰出带头人。 2013年离世的还有汪占非、曾杏绯、宋忠元、陈若菊、陈启南、官布等美术家,他们是20世纪中国美术演进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是20世纪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美术家艺术档案已经受到中国美术界的研究关注,引发对全面整理20世纪中国美术遗产的关注。20世纪美术遗产研究涉及到美术创作、教育、出版、美术机构以及美术学派画派、思潮、美术交流,到从美术体制和创作机制之间的关联研究,从局部到整体的理解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和演绎,从而勾画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整体研究现状。 2013年,美术界举办有关20世纪中国美术演进的美术活动。“20世纪中国美术之旅—留学到苏联”美术作品展,重新认识留苏美术家群体对新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贡献与作用。中央美院举办“芳草长亭:李叔同油画珍品研究展”、“青春万岁—新中国美术的青年时代展”、“一九七八—中央美术学院恢复高考第一届油画全班同学展览”、“韦启美的素描课—韦启美个展”等。建院85周年的中国美术学院通过对校史研究举办“八五•85学术文献展”、“‘大师与庙堂’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典藏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75周年校庆日举办“‘薪火相传’毕业30年美术作品展”、庆祝“美术史论系建系30周年”活动。广州美术学院举办60年校庆,举办“李铁夫研究展”、“广州美术学院水彩60年研究展”、“巍峨群峰—九大家艺术展”,首任院长胡一川的故居修复开放,启动“胡一川生平展”研究。其他地区或机构还举办了“刘岘版画展”、“俊骨风流:詹建俊艺术文献展”、“‘艺术与大众’纪念洪毅然百年诞辰作品文献展”、“百年纵横—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等。 中国美协持续完成“老美术家艺术档案数据库”工程。《美术》杂志研究和整理《美术》60年的史料,总结和探讨这本杂志与中国现代美术千丝万缕的联系。继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纪念60周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60年纪念活动后,又一次回顾新中国美术出版对新中国美术传播和发展的重要贡献。《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出版,成为从“他者”角度观察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力作。 如何看待20世纪的中国美术遗产实际上是新时期已经提出但没有充分讨论的问题,同时也在深化了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如何承继本民族优秀的艺术传统,尤其是中国画及文人画传统?如何评价20世纪以来在五四运动推动下,在“中西融合”大文化背景下中国美术的成果?如何对待西方现代艺术的成果?如何吸收西方现代艺术营养?怎样对西方现代艺术有选择的借鉴?……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最终目的在于不断丰富了中国美术的艺术语言,推进中国美术健康发展,逐渐从传统形态转向现代形态。 6.网络平台介入艺术传播 继微博在互联网上的应用之后,2013年微信平台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也成为储存、传播、展示艺术的媒介与载体,在艺术传播领域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 “微信”和“微博”是推广艺术的新方式,它为各艺术机构、艺术家、评论家和收藏家提供了广泛交流的平台,加强了艺术界与公众之间的联系。“微信”和“微博”可以在公共领域讨论艺术和发布作品,“微信”的“朋友圈功能”提供了一个封闭的社交圈子,又可以通过私人订制进入到公共领域,使得艺术在互联网的互动传播基础上形成了有针对性的传播路径。“微信”的出现在未来的拓展空间的潜力无穷,除了定制机构信息外,还有了支付功能,为未来艺术品的在线交易提供了可能。 网络移动终端和平板电脑被广泛应用,国内许多美术馆如上海博物馆、广东博物馆等推出网络交互平台,提供美术品数字化体验。2013年国内首家移动艺术交易中心正式上线并投入运营。移动终端还被大量用于电子书籍,通过订阅,艺术的新闻和资讯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到大众手里。 由于“微博”和“微信”的灵活性、相对隐私和传播迅速被美术从业者大量使用,它的负面效应也传入美术领域,利用“微博”和“微信”炒作美术活动,假冒、骂战等现象频出。“微信”因其隐私性和精准朋友圈而不容易被监管,也成为不法分子的贩卖假冒伪劣艺术品的平台。但随着“微博”与“微信”相关法律和认责机制的逐步建设,“微博”与“微信”迅捷有效的推广传播手段对推动时代艺术的健康发展更加显著。 四、活动与交流 1.美术创作活动 2013年,“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在国家博物馆成功举办草图观摩展暨学术研讨会,展览是“工程”创作草图阶段汇报展示,也是阶段性的重要成果,参与的美术家正倾力创作,争取推出一流的美术作品,精彩呈现重大历史事件,完美塑造杰出历史人物,使之成为气势磅礴、艺术化的中华文明史,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示范工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历史题材创作也有所推进,如“广东近当代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湖南百年’美术创作工程”等。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历史资源,各地的文化历史题材创作工程的推进与启动,对推进地方文化建设,增进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增强社会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美协举办活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把写生与创作相结合、与基层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实地调研,解决了基层美术单位和美术人才的实际困难。如组织美术家写生团赴甘肃河西走廊,举行了首批“追寻中国梦—美术家写生创作基层行”活动等。持续推进少数民族美术题材创作和展览,用艺术方式表现国家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方针大政。举办“新中国美术创作中的地域民族题材”大型专题系列活动,组织“中国美协名家走进多彩贵州写生活动”。策划“七彩云南、多彩贵州—中国美术作品展”,梳理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贵州、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的美术创作。 作为由中国文联和澳门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的分项目,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澳门基金会联合举办的“名家画澳门”采风活动,邀请多批内地著名美术家赴澳门采风创作。 2.大型展览活动 2013年,中国美术界以“塑造国家形象、熔铸中国气派”为当代美术发展方向和创作思路,弘扬主旋律、倡导多样化,通过实际的工作推动当代美术的创作,推出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色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如“锦绣前程—金鸿钧从艺60周年回顾展”、“另眼识家珍—山西省百处古代壁画遗址掇英展暨武普敖先生山西古代壁画摄影展”、“浮世•游观—庞茂琨艺术展”、“周刚水彩艺术展”、“‘捕捉瞬间’叶浅予、陈丹青表演艺术速写展”等。中国画方面有“第二届重塑东方美画展—现代生活•水墨心印”、“岁月悠悠—陈章绩中国画展”、“苍茫与浪漫—陈文灿漆画、水墨画展”、“岁寒三友—奚小彭、张世礼、何振强绘画作品展”、“墨韵心境—当代岭南水墨人物画作品展”、“中国工笔画的现代转型—陈白一艺术资料文献展”、“ 刘知白中国画展”等。设计与工艺美术活动多姿多彩。如“北京国际设计周”、“第五届清华艺术设计国际学术月”、“‘绵绵瓜瓞’冯真教授和她的民间美术收藏展”、“生活之美—第七届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2013上海艺术设计展”、“2013北京时装设计展”、“2013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纤维之夜”、“第32届新一代设计展”、“2013界尚—中国当代陶艺实验作品邀请展”等。 2013年的各种常规性展览类型丰富多样。如以“中国风格,时代丹青”为主题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第二届中国女美术家作品展”、“2013年全国油画作品展”、“2013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第六届成都双年展”等。 中国美协与全国各美术机构举办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学术性展览和品牌项目。如“疆域行歌—北京画院少数民族题材作品展”、“大美天山—新疆中国画全国行作品展”等。此外,“上海美术进京展”、“放歌黑土地—东北油画艺术邀请展”、“江海艺境—南通百年图像与墨迹”、“美丽台湾—台湾近现代名家经典作品展(1911—2011)”等一系列地方美术展览的举办,展示了各地区美术的繁荣与 特色。 3.美术交流活动 2013年,中外美术交流活动丰富多样。中国美协等美术机构加大“走出去”“请进来”的力度,配合外交工作,举办交流展,推进国际性专项展览,总结外事工作经验、整合外事资源、加强业务往来。 2013年是中国美协两大对外美术交流品牌项目—“中国美术世界行”和“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实施五周年。中国美协与炎黄艺术馆共同举办了“中国美术家眼中的世界”美术作品展和相关学术论坛,回顾、梳理和展示了近5年来协会外事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配合外交工作,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美术交流。中国美协在科特迪瓦举行举办“纪念中科建交三十周年—当代中国画精品展”,在美国纽约举办“水墨•中国梦—当代中国画精品展”,在毛里求斯举办“走进东非—当代中国画精品展”,在瑞士举行“水墨阿尔卑斯—中国当代国画精品展”,在西班牙马德里举办“新境—中国当代艺术展”。 其他美术机构和美术家也积极“走出去”。“来自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全体教师作品展”在纽约艺术学院开幕,“许江与施慧作品展”在德国举办。 欧美等国家博物馆精品频繁亮相本土博物馆、美术馆,其中包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从毕加索到巴塞罗—20世纪西班牙雕塑艺术展”,呈现了西班牙雕塑从20世纪到当下的演变历程。国家博物馆展出的“鲁本斯、凡•戴克与佛兰德斯画派展”是列支敦士登王室多年的珍藏中精选的作品,“地中海文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280件(套)以全新视角诠释地中海文明。上海博物馆举行了“从巴比松到印象派—克拉克艺术馆藏法国绘画精品展”,汇聚了马奈、莫奈、德加等印象派艺术大师70余件精品。博伊斯、安迪•沃霍尔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也齐聚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西之美—刘大为、林德绘画作品联展”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开幕。“道法自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精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汇集了127件精品。“巴黎奥赛博物馆珍藏展”、“美国藏中国古代书画珍品展”荟萃上海、“第六届中国嘉兴国际漫画双年展”等。这些展览为2013年中国美术界的“请进来”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海峡两岸艺术交流频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交互视象—2013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在北京举办。“交叉口•异空间—两岸四地艺术交流计划(2013)展览”在深圳举办。“丰子恺•蔡志忠—漫画艺术两岸交流展”在上海举办。“豫台情—2013两岸陶瓷艺术交流展”在郑州举办等。 4.美术人才队伍建设 中国美协始终坚持人才工程建设,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在壮大会员队伍的同时,不断吸引青年美术家积极入会,加入美协组织的活动。目前,中青年会员已占全国会员数量的一半以上。中国美协推进专业艺术委员会的建设,成立中国美协民族艺术委员会。各专业艺委会陆续换届,按照“老中青结合,逐步年轻化”的原则,吸收有突出成就的中青年专家加入,使人员构成更加年轻化、专业化。 中国美协加大对中青年美术家的发现和培养,采取多种方式扶持青年艺术家。持续实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截至2013年,在国家财政专项经费的支持下,共资助51位优秀的中青年美术家出国研修,在业界取得良好口碑。持续举办西部少数民族美术人才培训计划,关爱边地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成长。此外,中国美协举办“卓有成就的美术理论家”评奖活动,表彰25位常年为中国美术理论做出突出贡献的老美术理论家,这是继2004年以来,共三批75位荣获“卓有成就”的美术理论家,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 5.美术惠民 为响应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的号召,2013年,中国文联成立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启动“文艺支教试点项目”,文化部推出了“文化志愿者基层服务年”。文艺支教项目广泛动员文艺工作者,按照文化惠民、文化育人的导向,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人民提供切实有效的文艺志愿服务。为配合中国文联文艺支教志愿服务项目,中国美协赴甘肃武都参加志愿活动、在四川巴中举办基层美术工作者培训班。中国美协举办“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活动,将美术作品和书籍送到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面对雅安地震,中国美协第一时间向灾区捐款,并组织大型赈灾活动筹集善款。此外,还有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志愿者与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年会与“美术馆志愿者管理”工作坊。 6.市场规范 为研究艺术品鉴定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艺术品市场,文化部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陕西等六个省(市)开展艺术品鉴定管理试点。同时,地方省份开始对艺术品发展进行规划,广东省文化厅委托文化部市场司下属的国家艺术与文化政策研究所,开展全国第一个以省为单位的艺术市场生态宏观调研。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交易市场的发展,艺术衍生品增长迅猛,直接带动了艺术版权业的发展。艺术衍生品依托于某种艺术原品,是对原生艺术品的二次创造和利用,所以对衍生品的开发就涉及艺术的著作权、艺术授权等问题。文化部在全国开展“艺术品市场法制宣传周”活动,推动艺术品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提高艺术品经营者守法意识和消费者维权意识,加速了国家对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 五、评奖与获奖 , 奖项名称 主办方 具体奖项 获奖作品 获奖者 北京国际设计周 教育部、科技部、文化部、北京市 政府 经典设计奖 红旗渠 设计教育奖 中国美术学院 设计传播奖 腾讯微信 Wechat 设计促进奖 北京保利秋拍设计专场 年度设计奖 西部农民生土窑洞改造、杭州唐宫海鲜舫室内设计、“中国古典家具”APP交互设计、水滴壶设计、苏州雅扇手工设计、楚和听香服装设计 首届中国青年艺术家提名奖 中国艺术研究院 国画 丘挺、刘万鸣、张见、李岗 油画 张西、夏俊娜 当代艺术 王光乐 雕塑 刘松、李烜峰 书法 李双阳、陈忠康、杨涛 鞠稚儒 第二届中华艺文奖 中国艺术研究院 终身成就奖 侯一民 艺文奖 田黎明、罗中立 参考文献: 2013年1—12月期刊:《美术》、《美术观察》、《世界美术》、《美术研究》、《美术家通讯》、《美术文献》、《东方艺术》、《艺术财经》、《画刊》、《文艺研究》等。 2013年1—12月报纸:《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美术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 报》、《中国文艺报》、《中华书画报》等。 数据来源: 新华网、中国网、人民网、文化部官网、中国美术家协会官网、中国美术馆官网、中央美院官网及美术馆网、中国美院官网、四川美院官网、中国油画学会网、中国画学会网、雅昌艺术网、艺术中国网、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等;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学系、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中央美院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雅昌艺术品市场监测中心等。 报告主持人:吴长江 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 报告负责人:杜 军 中国美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 首 席 专 家:余 丁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撰   稿:余 丁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吴涛毅 中国美协研究部主任 梅启林 中国美协研究部副主任 杨 萍 中国美协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信息资源部    副主任 赵 昆 《美术家通讯》执行编辑 审   阅:冯 远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央文史    馆副主任 刘大为 中国美协主席,解放军艺术学院系主任 王明明 中国美协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 韦尔申 中国美协副主席,鲁迅美术学院院长 许 江 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许钦松 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美协主席 李 翔 中国美协副主席,总政艺术局副局长 杨晓阳 中国美协副主席,国家画院院长 吴长江 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 吴为山 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艺研院美术研究所所长 何家英 中国美协副主席,天津画院院长 范迪安 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 施大畏 中国美协副主席,上海美协主席 黄格胜 中国美协副主席,广西艺术学院院长 曾成钢 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 刘 健 中国美协巡视员 徐 里 中国美协秘书长 张旭光 中国美协原副秘书长 陶 勤 中国美协副秘书长 杜 军 中国美协副秘书长 终 审 专 家:邵大箴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 薛永年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
商业合作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9-2011,www.url.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书画风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陕ICP备2024045045号-1 陕公网安备61010302001213号
QQ:2456861134 联系电话: 13152069001 电子邮箱: zgshuhuafeng@sina.com